谭清宇​​
...

首先个人认为夸大是肯定有的,而且夸大的位置和方向都很明显,按照诺奖 93 年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 诺斯](https://www.zhihu.com/search?q=道格拉斯 诺斯&search_source=Entity&hybrid_search_source=Entity&hybrid_search_extra={"sourceType":"answer","sourceId":513315143}) (Douglas C. North) 的观点,可能美国社会的运行成本 (或者说交易成本) 本身已经过于高昂,高端服务业的欣欣向荣对比的是其他行业发展的停滞。在这里可以一个一个地找出来虚高的部分在哪里,既然是讨论美国经济规模是否被夸大,这篇回答的讨论对象不仅是中美之间的对比,更重要的是美国与其他经济体间的对比。

有一个我认为很荒谬的惯性思维是,消费以及服务消费的 GDP 占比高,代表经济体发达。美国 GDP 组成中 消费占比高达 70%, 其中服务消费占比很高,所以美国经济的繁荣发达没有虚高的成分。这个论调中间的逻辑是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对服务消费的追求,服务消费高说明当地居民更追求享受 etc. 那拿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最底层的生理需求而言 (甚至不用说次底层的安全需求),第一个我认为美国经济虚高的部分在于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
...

美国的 GDP 组成中,满足现代人最基本医疗需求的消费占比高达 17.1%,这个比例在 OECD 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骑绝尘,是美国最大的 GDP 组成部分没有之一。OECD 国家的医疗支出中位数仅仅是 8.5% 左右,但是美国人均寿命却处于发达国家中相当靠后的位置,在全球也仅排 31 位,并且在医疗支出占比持续上升的同时,人均寿命连续两年出现了下降,现高达 70% 的个人破产与医疗账单相关,在 80 年代这个数字仅不到 10% 在这么昂贵的一个体系下,原本就不高的人均寿命还出现了下降,不得不说是有一定的问题的。

这个医疗体系昂贵的程度有多惊人,甚至是难以描绘的,很多人喜欢说的一个概念是美国的军费比世界上 2-10 名的国家军费加起来还多,但实际上美国军费占 GDP 比值也只有 3.1%(FY2017),世界平均军费占比 2.1% GDP。等于说美国医疗支出 (17.1%) 如果控制在 OECD 平均水平的话,中间的差值能塞下 2.77 个美国军费,医疗服务是现代社会的刚性需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谁都会想治好病,但是高昂的医疗成本对于任何一个其他行业来说,都是难以负担的成本,所以我认为首先医疗支出是一个代表美国经济,尤其是消费部分被夸大的第一个部分

虚拟房租
...

这个是纯粹统计口径上的差别,美国将所有自主房的使用估算出一个虚拟的租金,理解为自己给自己的消费,中国没有计入 GDP 计算,大部分国家也没有。以 2016 年为例,美国虚拟租金占 1.484 万亿美元,GDP 占比 7.97%。

  • 此处勘误:中国并非没有计算虚拟房租,而是之前通过房屋折旧计算,笔者之前引用属于媒体资料。核查后只能说虚拟租金的统计口径上在之前中国与 SNA2008 标准有所不同,不计入比较

中国计算自有住房虚拟租金早已有之,只不过以前是用房屋的折旧额算虚拟租金,现在正在改为使用世界通用标准的市场价格来计算虚拟租金。

军费支出
...

实际上军费支出占美国 GDP 比重只有 3.1%,但是同样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因为整个产业链上还有下游各个零件制造商以及各个配套产业等等,但是由于军费完全由政府承担,军费开支一直是每年预算辩论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占联邦政府开支的 15% 左右,但是许多普通民众都觉得美国不应该继续维持在海外 70 多个国家的近 800 个军事基地,而自己的本土上却暴力犯罪横行却难以治理。

在刚刚结束的财年 FY2017 中,联邦政府的赤字较上一个财年上涨了 17%,军费上涨了 6%, $32Billion. 而教育经费下降 43%, $48Billion,为减少赤字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这里给教育部长 Betsy Devos 点个赞,MAGA!

教育、金融、法务服务等刚性需求
...

这一点其实是应该结合高昂的医疗支出来一起说的。有答主提到过北大陈平老师的 “有害 GDP” 这一个概念,个人之前有查过一些资料,陈老师的这个说法有提及过是援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 诺斯的观点。即 经济产出中 有相当一部分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的运行成本,或者说产生交易的交易成本,拿中国来说,比以前发达的交通网络,相对廉价而高效运营的电网等,对居民来说都是现代社会的刚需。

美国进入发达国家的阶段非常早,但是过去五十年来,高等教育明显成为了阶级流动最关键的通道,未获得高等教育文凭的居民中位收入四五十年来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增长。而慢慢地,学费本身已经成为大多数美国人进入大学的门槛。在这个问题上举个别藤校给予贫困学生的全奖例子不具有代表性,绝大部分普通学校都没有藤校规模的校友基金,学费和政府补贴就是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如果把 1970 年以来的通胀分成不同部分来看,可以看到在货物贸易中的耐用品和非耐用品,也就是大部分国际贸易中影响经常账户的那一部分,是远低于平均通胀 (蓝线) 的。这一部分也是直面国际价格竞争的产业。而代表阶级向上晋升通道的高等教育 (黄线) 和最基础的医疗服务 (红线) 上涨的速度明显远超过了通胀本身。就说运行成本本来应该是一个中性词,如果一个社会需要高效运作,保障其市场公平,法治完善,就是需要相应的成本,但是当这个成本上升到一个很不平衡的位置时,则会带来各方面不同的问题。

通货膨胀代表全社会各项产出的价格上涨,很明显看出美国通胀结构在过去五十年是高度失衡的。当然中国也有失衡的部分 (你懂),但这个问题是讨论美国,所以不过多展开中国的失衡部分。

在这个高昂的学费体系下,学生贷款的总额已经从 2008 年的 $680 Billion, 上升到 $1530 Billion, 成为美国仅次于抵押贷款的第二大居民债务,并且利率高达 6% (我小破岛买房子贷 30 年只要 1.8% 简直无敌),目前 90 天的违约率已经高达 11%,次贷危机时抵押贷款本身的违约率也就 9%,但是学生贷款没有什么高杠杆衍生品,并且短期内政府兜底,所以暂未出现特别大的问题。

综上,美国 GDP 体现的美国经济好比一个块头很大,但是维持生命就已经要消耗他大部分能量的胖子,但是确实总量很大,在各个方面也都处于领先优势,只是个人认为如果这种内部过高运行成本的不平衡保持下去的话,对于中小企业,科技企业,制造业等都是高昂的内耗性成本

电商狗 - 老李​
...

按 SNA2008 统计方法来统计中美 GDP,应该偏差不大, 有误差但不会改变太大;但如果净产出来统计 GDP,则美国 GDP 相对于中国是夸大了。

我们知道,按 SNA2008 的 GDP 统计方法,一国 GDP = 消费 + 投资 + 净出口(出口 - 进口),说到底,GDP 反应的还是一个国家当年的净产出。按这个标准得出来的 GDP 结果,2017 年中国大概是 82.7 万亿人民币(合 12.7 万亿美元),美国则高达 19.38 万亿美元。中国仅相当于美国的 66%。

虽然从统计意义上来讲,中美都遵从国际标准 SNA2008,这是国际标准,应该偏差不太大;但即使如此,仍然无法反应经济实际情况。

什么叫经济?当然是实际产生的商品和服务的实际规模,而不是包含物价和汇率之后折算成钞票的数字。用了多少商品,享受了多少次服务,这才是实体经济。我在中国吃了一顿饭要 30 块人民币,住了一次五星酒店 800 人民币;在美国吃同样一顿饭 10 美金(70 人民币),住了一次五星级酒店 350 美金(2000 人民币)。我们享受的都是一顿饭和一次五星级酒店,实体经济规模应该是一样的;但按物价和汇率折算成可比价,在中国是 870 人民币,在美国是 360 美金(2700 人民币),相差 3 倍。

但因为商品和服务之间只有通过媒介来统一变量,才能汇总比较,所以才出现钞票和 GDP 统计学。

再打个比方:

1 月份肉价 20 块一公斤,消费了 1 亿公斤,就是 20 亿人民币的 GDP。

6 月份肉价 10 块钱一公斤,也消费了 1 亿公斤,反应在 GDP 中就是 10 亿人民币的 GDP。

但实际上消费规模都是 1 亿公斤肉,实物经济规模应该是一样的。按物价折算后的 GDP,一月份是 6 月份的 2 倍,按物价折算后的 GDP 显然没有正确反应实际经济情况。

可能有人说,我们 GDP 会剔除 CPI,是的,剔除 CPI 是在一国之内的不同时间段;但国家之间的 GDP 比较,显然没有剔除物价后再进行比较,特别是服务业价格,中美存在巨大的差异。

一般的货物贸易,如果实行完全自由的货币政策和零关税政策,在绝对自由的竞争和自由贸易的前提下,那么各国之间的价格会逐渐平衡,差异也只会在物流成本。

然而,国际贸易不是绝对的自由,汇率也是可以被操控的,关税政策也是有极大的不同,反应到货物贸易,就会出现价格扭曲,也就是美国物价普遍高于中国。

中美之间为什么存在巨大的货贸顺差?说到底,就是美国物价高,出口过去加上关税、运输成本和利润,仍然容易卖出去,有利可图;反过来,美国出口消费品到中国,除了一些高科技产品或品牌产品美方有定价权之外,一般消费品美国成本过高在中国卖不出去,无利可图。所以就出现中美巨大的贸易顺差。

而服务价格呢,一般和本地人工价格正相关。美国人工价格高企,远远高于中国服务从业人员工资,相应的反应到服务价格上就会很高,例如餐饮、酒店业、物流、修理、医疗、教育、保险、律师、会计等,都非常昂贵,而这些都基本无法通过贸易自由流通来平衡中美价格差。

美国相对于中国来说,服务价格和商品价格都高于中国,服务价格相比商品价格比中国更高得离谱,因为人工成本因子在服务成本中占据较大的比例。而商品因为可以通过进口替代,反而和中国价格相近(稍微偏高一点)。反应到 GDP 统计中,同样实体经济(商品消费 + 服务消费)规模,美国就会比中国明显高估。

这个例子反应到中美之间比较 GDP,就会出现美国 GDP 受益于高昂自身的物价;因为物价越高消费金额越高,GDP 数字就越大,而实际上的经济规模未必更大。

这个原理还可以解释目前 “中国关税贸易战美国 GDP 还增长了,中国对美出口没啥变化甚至微增了”。因为美国对中国加税,但美国自己还是生产不了(人工太高,产业链不行),所以该进口的还是要进口;然后美国国内零售商只能将增加的关税加在零售价格里面,美国老百姓不会因为消费品涨了点价格就不买或少买消费品,因为那是必需品。在服务价格高企的美国,进口商品可谓是物美价廉了。商品消费支出在整体支出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老百姓感觉不明显!

美国服务业 GDP 达经济规模的 7 成以上,总服务经济规模比中国总 GDP 数字还高。

这就可以理解了。美国制造业规模按可比价计算,比中国都要小;但大量的美国公民需要工作,怎么办,只有往服务业聚集。而美国人的最低工资又特别高,所以只能推高服务价格,以保证服务业有利可图。

因为物价的巨大差异,物价高的国家显然更有利于扩大 GDP 数字。

另外,因为中国规模以下的经济是不纳税的,中国人也没有养成自主报税的习惯;而美国人自主报税和纳税做得比较完善(得益于严格的监管追查制度),所以从规模以下经济来说(小微企业、个体户等),中国相比美国可能倾向于低报。

在中国,因为个人退税抵扣的机会比较少,所以大量的消费没有要发票。在美国则不同,因为他们有发达的报税 + 纳税 + 退税 + 监管制度,所以美国普通人在退税利益驱动下,会主要要求开发票。

当然,纳税不等于就是 GDP,并不是所有的 GDP 都纳税,也不是所有的纳税都会产生 GDP,因为 GDP 是反应最终产出和服务的,纳税则贯穿在所有经济活动中。但因为纳税,更容易精准反应经济的实际情况,毕竟纳税额和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相比于实体经济实际规模,美国 GDP 数据显然比中国高估。

下面有几组数据,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个大概的经济指标对比,我搜索了 2017 年中美各项经济指标的对比情况,主要从粮食、基础工业、能源、教育、医疗等几大方面进行对比,虽然还不够全面,但可以大概了解中美实际经济情况:

1. 粮食总产量对比:

算人均产量,中国远远不如美国了;但比较经济总量当然看总产出,中国还是微微超过美国的。

中国粮食总产量 6.18 亿吨,美国 5 亿吨。

蛋鸡存栏数,中国是美国的 4 倍。

猪肉产量,中国是美国的 5 倍。

牛奶产量,中国是美国的三分之一;

牛肉产量,中国相当于美国的 65%;

羊肉和鸭肉产量,中国均高于美国。

综合来讲,中美粮食构成有较大区别,按总产量,中国要高于美国。

2. 基础工业材料产量:

中国钢铁产量和水泥产量近 10 倍于美国。

有人说,美国工业化完成了,不需要这么多的钢铁水泥了,这是对的。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今天比的是 GDP,是增量,不是存量。所以还是可以拿出来对比一下的。

3. 能源结构对比:

发电量,中国比美国多 50%;

原油消费,中国 6.1 亿吨,比美国 8 亿吨小;

天然气消费,美国的 7786 亿方远大于中国的 2352 亿方,是中国的 3 倍多;

煤炭产量,中国 35.2 亿对美国的 7.15 亿吨,近 7 倍。

所以,中美的能源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各有千秋;中国依赖煤炭,美国依赖于石油和天然气。从总功率来对比,中国消费总量其实要大于美国。

谁的规模更大,这很难评价,各有千秋吧。

只能说中美均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能源道路。

4.2017 年新房销售中美对比:

这个不太好统计,因为中国有很详细的面积数据,而美国一般以套数来统计。

我根据已有的数据做了一个估算:美国 2017 年共销售 564 万套,按单套面积 200 平米算,合 11.28 亿平米;

中国 2017 年销售商品房面积 16.94 亿平米。就算考虑到有误差,中美新房面积差距不是很大,甚至中国会稍高于美国。

至于说到房屋质量、居住环境之类的,这不好比较;美国独栋别墅有花园、有车库之类的,但美国每年要缴纳房产税,合房屋市场价的 1~3%(不同州不一样),如果按套均价格 25 万美元来算,每年大概是 2500~7500 美元的房产税。这就是享受的代价吧。

美国的别墅很多其实在城郊,甚至农村,周边设施并不齐全,甚至不开车都买不到东西。而中国住宅普遍在密集区,生活设施、公共交通比较方便。而在美国大都市,买公寓的价格也非常高昂,不输北上广深,并且还要每年交房产持有税。

有人会说中国北上广深的房价高上天去了,美国也有高上天的价格,中国也有极便宜的房屋价格;所以我不考虑个体,只计算整体平均值。

论销售额,2017 年,中国房屋销售额和面积均大于美国。

5.2017 年中美汽车销量对比

中国年销量 2888 万辆,远高于美国的 1725 万辆。

有人可能会拿车的档次和价格来说事,但中美都有好车和便宜车,在宏观上来比较,讨论个体意义不大,看总量更有意义。

6.2017 年中美道路里程对比:

普通公路,美国 680 万公里,大于中国 477 万公里;这是存量。

铁路客运量:中国 30.8 亿人次,100 倍于美国 0.29 亿人次。

航空客运量:美国 9.56 亿人次,2 倍于中国 4.88 亿人次。

铁路总里程:中国 12.7 万公里,相当于美国的一半;高速铁路中国 2.5 万公里,美国没有。

高速公里数:美国 30 万公里,中国 13.6 万公里,不到美国的一半。

从道路上来比较,中美各有利弊。美国高速发达,航空发达,铁路货运发达;中国高铁客运发达。

中国更依赖铁路运输,美国依赖航空和汽车运输。

国情不同,难以比较优劣;但从数据总量来看,中国总客运量要远大于美国。航空美国仅比中国多不到 5 亿人次,但中国铁路客运量比美国多 30 亿人次。

汽车客运量不太好比较,但从中美汽车保有量和原油消费量旗鼓相当来看,汽运量应该也相差无己。

总体来说,中国整体客运量应该是大于美国的。

7.2017 年中美医疗系统对比:

医院数:中国远多于美国;

医生数:中国 319 万对美国 70 万人;医生比例和人口相比相当,都是 4 倍多。

职业护士:中国 350 万人对美国 69 万人;护士是美国的 5 倍多,总人口只有美国的 4 倍多;

床位数:中国 612 万对美国 90 万;中国的床位数是美国的 6 倍多,人口只有美国的 4 倍多;

接待病人次数:中国 0.78 亿对比美国 0.3 亿;

医药费:中国 6675 亿美元,远低于美国 9653 亿美元;

也就是说,中国用了美国三分之二的医药费用,保证了美国 4 倍人口的健康,人均预期寿命在逐年上升,美国反而在下降。这说明了什么?至少在医疗这块的 GDP,美国物价高昂得多。

从上面可以看出,美国的医疗系统的效率是远远不如中国的医疗系统的。

难怪很多人吐槽在美国看病难,看病贵的。

能体现医疗系统效率指标的,除了预期寿命,还要看人均费用,美国用了人均 4 倍的医疗费用,仅比中国人均寿命多不到 2 岁。从中美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中国更高效。但美国却创造了更多的 GDP。

8.2017 年中美大学生在校数对比:

大学生在校数,中国 2695 万人比美国 1700 万人,多出七百多万。

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高校产出大学生数更多。但是不是质量更高?因为没有一个比较标准,这不好比较。

2017 年中国投入教育经费 4.2 万亿人民币,美国 2015 年教育经费是 10240 亿美元, 合 7 万亿人民币。中国用了美国 60% 的经费,培养了相当于美国 145% 数量的大学生。论 GDP,美国大;论实际大学生产出,却是中国要多得多。这说明什么?说明美国单位成本更高。

9. 手机消费量对比:

这里仅指消费量,中国 4.49 亿台,相当于美国 1.78 亿台的 2.5 倍。

如果计算产量,那就更大了,世界上绝大多数手机产于中国。

10. 耐用品:

例如冰箱、PC、电视机、空调等,中国年消费量和制造数均已经超过美国,在此不一一列举。

11.2017 年中美进出口数据:

可以明显看到,中国是净出口 4226 亿美元,顺差主要是货物贸易,这证明中国的实物制造规模更大;

美国是逆差 - 7962 亿美元,最主要也是货物贸易逆差,这说明美国的制造业整体竞争力不足。制造业的竞争力最重要的项目,就是综合成本,包括人工价格、配套、运输等各项成本的综合。

当然,必须正视一点,美国的科技更强大,在很多领域拥有定价权,例如半导体产业,特别是芯片,中国就被美国卡脖子了。发动机产业,中国仍然处于弱势。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美国经济处于产业链的顶端,因为美国拥有很多核心技术,甚至由美国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新的产业;而中国处于跟随美国的阶段,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就算中国经济体量超越美国,只能代表经济规模比美国大,不代表经济比美国强。这是两个概念!!


精彩推荐:

Eidosper

温铁军老先生的内容给我最大的启发是:

  1. GDP 代表的是资产的货币化,而不是资产
  2. 以美元为计价的 GDP 代表的是资产的美国金融体系下的定价,而不是资产的定价

那么,以美元计价的美国 GDP,必然是世界第一。原因:

  1. 美国的资产货币化水平世界第一(除去小国)
  2. 美元计价的美国资产必然价格相对高,否则没办法收割世界

而美苏争霸过程中,因为美国行成了有效的 GDP 定价等体系,最终因为中国的加入实现了冷战的胜利。

GDP 更重要这个概念本身就是美国金融资本话语体系的一部分,如果看粮食和工业品产量,苏联体系下也并不少。但因为货币化程度问题,最后又被迫加入了美国金融资本主导的货币化过程,美国金融资本给定了很低的价格,最后资产被系统性的贱卖给美国资本。

假如,倒塌的是美国金融资本体系,那么美国的厂商将会按照产量进行系统性的低估价格来卖给苏联的 “计划体系”,但即使如此,按产量进行低估难度远大于按资产定价低估

举个简单栗子,我一个陶瓷厂你一个陶瓷厂,一年产 1 万只碗,我可以通过 “好莱坞” 将这个碗宣传成阿姆斯特朗回旋加速炮制造工艺做出来的,一个碗我可以卖 1000 块钱,但你的碗我可以给你安一个 “傻大黑粗” 的名义,定价 1 毛钱。这样我这边厂子年产值是 1000 万,你那边年产值 1000 块——尽管都是制造同样多的碗,我用我一根汗毛就能收购你。

有人要问,假如你这边傻大黑粗,对方细腻怎么办?很简单,我好莱坞就可以 “男人的浪漫是粗犷” “你那么细腻就是娘炮”。

当然,硬盒的高科技要领先才行,但经济的大头并不是高科技,而是锅碗瓢盆。利用在高科技的领先地位,对苏东地区的锅碗瓢盆进行极度的压价,最终实现了对体量最大的锅碗瓢盆的收购。当然,中国做的小心翼翼,缩在壳里,避免了被敲骨吸髓,只是被扒了皮。

我们过去是不参与定价权的争抢的,或者仅针对国内比如白酒。判断这一点主要看 “品牌力” 之类的 “定价权” 就好——为什么 LV 比七匹狼贵?为什么大家会认为 LV 贵有所值?

而我们的策略不是推翻这个体系,而是慢慢的 “收购” 和“复活”一些 “西方品牌”,还有“保时捷设计” 和“徕卡认证”这样的借力做自己品牌的方式,一步一步来从体系内部突破。所以为什么华为能做的起高端?仅仅是因为华为技术牛逼吗?比亚迪技术也牛逼为什么做的就差一些?

因为华为尊重现状,是冷静的从世界话语体系的格局上分析的,而不是躺在例如 “Intel inside” 这样的现成口号之上去塑造自己的高端,这种做法是学不来的。话语权的争抢可不是仅仅堆一堆料就行的。

当然,还有一些比如玉石之类的 “传统工艺” 也是一种方式,“荷兰进口小牛皮”更接近于这种,因为放在国外 “荷兰进口小牛皮” 就是死劲儿,不好使。

这个过程中我们发挥了东亚做题家和东亚储藏家的特长,在体系内穷尽心思找到安身立命之处,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得到了一定的地位。

为什么欧元区成立是一件大事?因为欧盟内部的交换的定价权可以自主了,而且可以通过汇率的方式来部分的维持美元计价下的价格。

为什么我们签订了不少 “跟一些没信用的国家的货币互换政策”?为什么我们加入了 RCEP?这些都值得思考一下,在此不赘述了。

为什么要振兴乡村?为什么要对一些青山绿水进行资产货币化?因为青山绿水和城市土地都是属于国家和集体的,生态乡村的资产货币化可以视作是城市土地资产货币化的延伸——让资本延伸到乡村,一方面是可以缓解城市的压力,让乡村也能享受进步的 “分红”;另一方面,主权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土地。

当然,对于国家来说远不止搞这一个方向,内政外交都要搞,还要形成合力。

最后,美国经济有没有被高估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来估计。只要国民政府喜欢,一亿金圆券买一斤大米,都没有任何问题。